常见花卉盆景病虫害防治大全
花卉盆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与美感,但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扰。了解这些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及有效的防治方法,对于保持花卉盆景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。
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花卉盆景病虫害及相应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:
一、病害防治
(一)白粉病
症状表现:白粉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真菌性病害,多发生在花卉盆景的叶片、嫩梢、花蕾及花梗等部位。发病初期,会出现白色的小粉斑,之后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,形成一层白色粉状霉层,好似覆盖了一层白粉,严重时叶片会变得扭曲、皱缩,甚至枯黄脱落,花朵也会变形,影响观赏价值。像月季、蔷薇、菊花、瓜叶菊等花卉盆景都较易感染此病。
防治方法:
改善环境:保持花卉盆景生长环境通风良好,降低空气湿度,增加植株间的光照和透气性,避免种植过密,创造不利于病菌滋生的条件。
及时清理:一旦发现病叶、病枝,应立即摘除并集中烧毁,防止病菌扩散传播。
药剂防治:在发病初期,可选用粉锈宁(三唑酮)、多菌灵、百菌清、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说明书的稀释比例调配药剂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- 3 次,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。
(二)炭疽病
症状表现:炭疽病主要危害花卉盆景的叶片,也可侵染茎部和果实。发病初期,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的小斑点,颜色多为暗绿色或褐色,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,病斑中央呈灰白色,边缘呈深褐色,并有明显的同心轮纹。严重时,病斑会相互融合,导致叶片枯黄、脱落,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效果。常见于兰花、橡皮树、茉莉、山茶等花卉盆景上。
防治方法:
加强养护管理:合理浇水,避免过度浇水造成积水,增施磷钾肥,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。同时,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环境,及时修剪过密枝叶,减少病菌滋生。
清洁消毒:定期清理花盆内的落叶、枯枝等杂物,对修剪工具进行消毒,防止交叉感染。
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,可选用炭疽福美、甲基托布津、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3 - 4 次,注意要将药剂均匀喷洒在植株的各个部位,尤其是叶片的正反两面。
(
三)黑斑病
症状表现:黑斑病主要侵害花卉盆景的叶片,病斑初期为褐色或黑色的小斑点,之后逐渐扩大成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大病斑,病斑边缘常呈紫褐色,中间为黑色,且有明显的轮纹,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,枯黄脱落,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。月季、玫瑰、菊花等花卉盆景容易受到黑斑病的困扰。
防治方法:
环境调控:确保花卉盆景放置在通风、光照充足的地方,避免植株生长环境过于潮湿,浇水时尽量避免叶片沾水,减少病菌传播的机会。
清除病叶:及时摘除病叶并销毁,防止病菌在落叶上越冬,成为来年的侵染源。
药物防治:发病初期,可使用多菌灵、代森锰锌、波尔多液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推荐浓度稀释后,每隔 10 - 15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- 3 次,可有效控制黑斑病的蔓延。
(四)根腐病
症状表现:根腐病主要危害花卉盆景的根系,发病初期,植株的地上部分可能并无明显症状,但随着病情发展,根系会逐渐变黑、腐烂,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。地上部分则表现为叶片发黄、枯萎,生长缓慢,严重时整株植物会死亡。多肉植物、发财树、绿萝等花卉盆景在养护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根腐病。
防治方法:
土壤选择与消毒:选用疏松、透气、排水良好的土壤,避免使用过于黏重的土壤。在种植前,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,如暴晒、用福尔马林溶液浇灌等,杀灭土壤中的病菌。
合理浇水:严格控制浇水频率和浇水量,遵循“见干见湿”原则,避免积水,防止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,为病菌滋生创造条件。
药剂防治:一旦发现植株有根腐病的迹象,应及时将植株从花盆中取出,剪掉腐烂的根系,并用高锰酸钾溶液、多菌灵溶液等浸泡根部进行消毒处理,然后更换新的土壤重新栽种,栽种后控制浇水,待植株恢复生机后再正常养护。
二、虫害防治
(一)蚜虫
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:蚜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刺吸式害虫,身体柔软,多呈绿色、黑色或棕色等。它们繁殖能力极强,常常成群聚集在花卉盆景的嫩叶、嫩梢、花蕾等部位,用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,导致叶片卷曲、皱缩,生长畸形,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开花。蚜虫还会分泌蜜露,引发煤污病,进一步影响植株的观赏价值。几乎所有的花卉盆景都可能受到蚜虫的侵害。
防治方法:
物理防治:对于少量蚜虫,可以采用人工擦拭的方法,用湿布或棉签蘸水轻轻擦拭有蚜虫的部位,将其去除。
生物防治:利用蚜虫的天敌,如瓢虫、草蛉、食蚜蝇等进行防治,通过在花卉盆景周围创造有利于这些天敌生存的环境,吸引它们来捕食蚜虫。
药剂防治:当蚜虫数量较多时,可选用吡虫啉、啶虫脒、噻虫嗪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浓度进行稀释,重点喷洒在蚜虫聚集的部位,一般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- 3 次,即可有效控制蚜虫数量。
(二)红蜘蛛
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:红蜘蛛并非真正的蜘蛛,而是一种螨虫,个体微小,通常呈红色或暗红色,喜欢在高温、干燥的环境下滋生。它们多聚集在花卉盆景叶片的背面,用刺吸式口器吸食叶片汁液,使叶片出现失绿的小黄点,随着病情加重,小黄点会逐渐扩大,连成一片,导致叶片枯黄、脱落,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。茉莉、月季、杜鹃、橡皮树等花卉盆景容易受到红蜘蛛的侵害。
防治方法:
改善环境湿度:经常向花卉盆景的叶片及周围环境喷水,增加空气湿度,营造不利于红蜘蛛生存的环境,可有效抑制其繁殖。
擦拭清洁:定期用湿布擦拭叶片,尤其是叶片背面,可去除部分红蜘蛛及其卵,减轻虫害程度。
药剂防治:发现红蜘蛛后,可选用哒螨灵、阿维菌素、螺螨酯等杀螨剂进行喷雾防治,注意要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叶片的正反两面,因为红蜘蛛多在叶片背面活动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3 - 4 次,以**消灭红蜘蛛。
(三)介壳虫
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:介壳虫是一类具有坚硬外壳的害虫,种类繁多,形态各异,常见的有圆形、椭圆形等,外壳颜色多为白色、褐色或黑色。它们多附着在花卉盆景的枝干、叶片上,通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,导致植株生长衰弱,叶片发黄、脱落,严重时还会造成枝条枯萎甚至整株死亡。介壳虫的体表有一层蜡质外壳,这使得它们对一些常规药剂具有较强的抵抗力,防治相对较难。像君子兰、发财树、米兰等花卉盆景容易受到介壳虫的侵害。
防治方法:
人工清除:在介壳虫数量较少时,可以用牙签、镊子等工具将其直接剔除,注意要清理干净,避免残留。
擦拭防治:对于一些小型的介壳虫,可以用湿布蘸取酒精或醋,轻轻擦拭有虫的部位,能有效去除介壳虫,但要注意不要损伤植株的表皮。
药剂防治:在介壳虫的若虫孵化期,此时它们的外壳尚未形成或较薄,是药剂防治的**时期,可选用蚧必治、噻嗪酮、毒死蜱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说明书的浓度稀释后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- 3 次。对于一些大型的、难以防治的介壳虫,还可以采用灌根的方法,让药剂通过根系吸收传导至植株全身,达到防治的目的。
(四)白粉虱
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: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,成虫体长约 1 - 1.5 毫米,身体呈白色或淡黄色,翅膀覆盖有白色蜡粉,看起来像小飞蛾。它们通常群集在花卉盆景的叶片背面,吸食汁液,同时分泌蜜露,引发煤污病,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观赏价值。白粉虱繁殖速度极快,世代重叠现象严重,且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,容易在温室及室内花卉盆景中大量滋生。常见于扶桑、一品红、茉莉等花卉盆景上。
防治方法:
物理诱捕:可以利用白粉虱的趋黄性,在花卉盆景周围悬挂黄色粘虫板,将白粉虱吸引过来并粘住,起到**的捕杀作用。
生物防治:释放丽蚜小蜂等白粉虱的天敌昆虫,进行生物防治,但要注意控制环境条件,确保天敌昆虫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。
药剂防治:选用吡虫啉、啶虫脒、烯啶虫胺等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,重点喷洒在叶片背面,由于白粉虱繁殖快且易产生抗药性,可多种药剂交替使用,每隔 5 - 7 天喷一次,连续喷 3 - 4 次,以增强防治效果。
(五)蓟马
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:蓟马体型微小,细长形,多为黑色或褐色,有翅或无翅。它们主要隐藏在花卉盆景的花朵、嫩叶、新梢等幼嫩部位,锉吸植物汁液,使叶片出现灰白色的斑点,严重时叶片扭曲、皱缩,花朵发育不良,提前凋谢,影响花卉盆景的观赏品质。蓟马喜欢在温暖、干旱的环境下活动,多在傍晚、阴天或夜间出来取食。像兰花、菊花、月季等花卉盆景容易受到蓟马的侵害。
防治方法:
物理防护:在花卉盆景上方覆盖防虫网,可有效防止蓟马等害虫的飞入,减少虫害发生的几率。
蓝板诱捕:蓟马具有趋蓝性,可在花卉盆景周围悬挂蓝色粘虫板进行诱捕,降低蓟马的种群数量。
药剂防治:选用乙基多杀菌素、虫螨腈、溴虫氟苯双酰胺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,注意要选择在蓟马活动频繁的时段(傍晚或清晨)进行喷药,确保药剂能够接触到蓟马,每隔 7 - 10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- 3 次。
花卉盆景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我们日常细心观察,做到早发现、早防治,同时结合多种防治方法,综合运用物理、生物、化学等手段,才能有效地保护花卉盆景免受病虫害的侵害,让它们健康茁壮地生长,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自然之美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